您还没有登录,请登录后在继续阅读本部小说!
本章内容字数过少,其他网站可能还在更新中,后续会自动修复。
以下内容与本书无关。
孙皓迁都武昌后,当时武昌土地贫瘠,开发不充分,加上孙皓施政多有不当,很多物资需要从下游的扬州逆流长江而上提供,百姓异常艰苦,叫苦不迭。孙皓又奢侈无度,国家财力有限,久而久之,国家和百姓都很贫穷。
左丞相陆凯看到这种状况,非常忧心,就上书给孙皓:“如今四周边境都没有战事,应该致力于发展生产,积蓄财富。如果本来就不富裕,奢侈成性,还没有遇到灾难而百姓的积蓄已经耗光了,陛下还没有什么作为而国家的财力已经耗空了,我私下常常为此感到忧虑。从前,汉室衰微,三家鼎立,如今曹、刘失道,都被晋所占有,这是目前大家可以看到的情况。我愚笨无知,只是为陛下考虑国家而已。武昌地势高,土质薄,山石多,并非帝王建都的理想地方,况且童谣说’宁饮建业水,不食武昌鱼,宁还建业死,不在武昌居。’由此看来,可以证明人心与天意。现在国家仅有不足一年的积蓄,国家这棵大树已经渐渐露出了根本,而官吏却致力于威逼百姓,没有人体恤百姓。大帝(孙权)在的时候,后宫的女子及各种织工不足百人,景帝以来,人数已经上千,这样每年就会耗费大笔资金。另外,您身边的臣子,大多没有什么才能,他们结党营私,陷害忠良,埋没贤达,这些都是损政害民的人,我希望陛下停止劳役,免去苛政,减少宫女,选拔清官,那么就会使上苍高兴百姓归附,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了。”
陆凯不愧为股肱之臣,洋洋洒洒一大段,敢于直言,可谓心怀天下。但是,话说的直接,也很难听。
孙皓虽然很不高兴,可是,由于陆凯是重臣,名气大,所以对他特别宽容。
这年,由于孙皓对吴国的治理不当,老百姓苦不堪言,怨声载道,永安(今浙江德清)地区的山民,一个叫施但的人,聚众几千人,挟持了孙皓的弟弟永安侯孙谦,发动叛乱。他们一路向建业出发,沿途加入的人越来越多,达到了10000多人,在离建业不到30里的地方停下来,打算选定良辰吉日再进城。施但派出使者以孙谦的名义召丁固、诸葛靓来协助他们,可是,丁固、诸葛靓觉得一帮草民能成什么大事,毫不犹豫杀了使者,发兵在牛屯和施但作战。但是,由于施但的人来自山民,没有盔甲、武器,一碰到正规部队立刻就败下阵来,这些人很快作鸟兽散。只有孙谦独自坐在车里,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活捉了,丁固不敢杀他,把情况禀告吴主孙皓,孙皓下令将孙谦及他的母亲、弟弟全部处死。
当初术士说:荆州有帝王之气,能破扬州。吴主孙皓因此迁都武昌。但是,等到施但造反,而且被打败了,孙皓觉得这句话应验了,就搞个仪式,派遣几百人敲锣打鼓进入建业,命人杀了施但的妻子儿女,以此证明:天子派荆州兵来打败扬州贼。
12月,吴主孙皓在迁都武昌一年后又把国都迁回了建业,命皇后的父亲卫将军、录尚书事滕牧留下来镇守武昌。朝廷中的官吏因为滕牧是皇亲,地位高,当孙皓做了很多荒唐事的时候,大家都举荐滕牧向孙皓进言,孙皓由此逐渐讨厌滕牧,不愿意亲近滕牧,这样皇后也因为滕牧的关系慢慢地失去了孙皓的恩宠。
皇后父女二人失宠后,孙皓又命滕牧去苍梧(今广西梧州)居住,虽然没有削夺他的爵位,实际上把他流放了,这样滕牧由于忧愤过度死在了流放的路上。
孙皓冷落滕皇后,想要废了她,重新再立皇后。何太后比较喜欢滕皇后,对她很是照顾,加上太史官说皇后不可废,孙皓比较信巫术,就没有废皇后,安排皇后平日居住在升平宫,不得再见孙皓。
滕后不再管理后宫,宫中的姬妾嫔妃很多人都佩戴皇后的印玺绶带,后宫出现乱象,已经没有丝毫礼仪法度。滕后也只是按例接受大臣们的朝贺和相关奏章。
孙皓这时还觉得后宫人数太少,美女不够多。于是,就派宦官走遍各地,寻访美女,优先挑选将军和官员家中的女子。规定俸禄两千担以上大臣家中的女儿,每年都要申报姓名年龄,到了15、16岁的年龄,就要进行考察、采选,没有被选中的女子才可以出嫁。可是,吴国后宫女子已经上千人,孙皓仍然不断从各地挑选新人进宫。
从上述事情来看,孙皓的确不是一个有为的君主,奢侈、残暴、荒淫无度。
现在,我们再回过头来,看看此时的晋武帝是怎样的。
晋武帝登基后,开始施行仁政,勤俭节约,暂时休戈止兵,休养生息,注重礼法。
晋武帝仁政,勤俭节约。
太常丞许奇是许允的儿子,晋武帝要在太庙搞活动,大臣们认为,许奇的父亲因为犯错被杀,许奇不应该在武帝身边供职,应该在地方任职。晋武帝开始追忆许允的好处,称赞许奇的才能,提拔他担任祠部郎。
有关部门上奏,宫中所用的青丝牵牛绳断了,晋武帝下诏,用青麻代替青丝。
当初设置谏官的时候,朝廷任命散骑常侍傅玄、黄甫陶担任。傅玄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、思想家,父亲是傅干。傅玄看到魏末士风衰败,就给武帝上奏:“我听说先王治理天下,教育感化为上策,批评议论为下策。自魏武开始,喜欢律法治国,而天下人也觉得刑名很重要。魏文帝思慕通情达理而天下人轻贱操守名分,从这以后纲纪不振,浮夸虚无的风气充满朝廷,于是使天下不再有公正的评论。陛下接受禅让登基,弘扬尧、舜之风,唯独没有选拔清明正直有礼法之臣,以促进风气与操守,没有斥退虚伪浮夸之人,以惩戒不恭敬不谨慎的人,因此,我才冒昧地说这番话。”
晋武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,让傅玄起草文件以便施行,但是,从后来的实际效果看,也没有改变当时的风气。
晋武帝注重礼法。
晋文帝去世后,晋国面对的头等大事就是举办丧事,臣民都遵守临时制定的法令,服丧三日。葬礼结束,晋武帝也除去丧服,但仍然戴白冠,吃素食,礼节如同丧期一样对待。